- 上海世博之役
- Steve发布于 2010/4/30 23:58:01 | 27570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关键词:世博会 上海
-
经济观察报 陈哲/文
作为近现代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上海无疑是百年中国最重要的窗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闻天曾向中央提议上海申办世博会,这个建议最后淹没在 “大干快上”的风潮中。
上海申办世博的意愿半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减弱。1999年12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此后,上海历经3年,击败4个对手,终获得申办权。
在接下来的8年中,上海集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为迎接世界三大盛会之一的世博会投入巨大,其背后是这座中国最发达城市迫不及待跻身国际大都市的野心。
缝合黄浦江两岸
为了兑现办成史上最大世博会的承诺,上海的首要工作是为展览园区物色一块地。上海世博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回忆,当时至少有三个方案,经对比和分析,选址最终定在市区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太重要了,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它不仅隐喻了上海的历史,还意味着上海的未来。”吴志强说。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这条长达8公里、呈U字形的江岸线,日后注定会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规划者选择黄浦江两岸的考虑是,借助世博会的契机缝合上海两岸的历史空间,将浦东和浦西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都市。
改革开放前上海是单边城市。上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西上海”和以陆家嘴延伸段、世纪大道为中心的“东上海”。西上海积淀深厚,商业人口集聚,延续了上海滩的繁华历史;东上海从无到有,日新月易,肩负着沿海开发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
然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观念仍然深入民心。浦江两岸的历史割裂,一直是多届上海主政者的心病。
吴志强说,需要缝合的不仅是浦东和浦西,更是老上海和新上海,以完成历史的归一。
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之地,这里的厂房承载了太多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规划者决心保留这些建筑遗产。但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坚决反对上海的这一做法,因为按照惯例,世博会从来都是新事物、新建筑的舞台。
吴志强和他的团队极力争取,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一遍遍做方案:将老建筑中的一部分直接用于场馆的建设,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保障。当精心打造的规划交到国际展览局时,代表们被打动了。
最终,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约有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保护,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被保护性改造、置换,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的重要内容。
最庞大的拆迁
浦东居民王立民,住在周家渡街道,与浦西隔江相望。老王多年前按政策从新疆退休返沪,全家三代5口人挤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极为不便,一直等着动迁。但周家渡街道似乎被城市改造遗忘在角落中。上海房地飙升更让他全家改善居住条件的梦想几近落空。
世博动迁方案出来后,老王全家被安置在三林世博家园,分了中等面积和小面积两套房子,总面积超过110平方米。他迅速签了拆迁安置协议,获得了优先选房的权利。
这得益于浦东在动迁协议签订方面花费了一番心思:在前三个月签约的,拆迁奖励费8000元,而速迁费则从12000元、7000元、2000元逐月递减5000元。半年后签约的,将取消拆迁奖励费和速迁费。动迁居民按签约先后,行使安置房楼层、房型的选择权。
为了挪出5.28平方公里世博会园区,上海动迁了270多家企业和1.8万余户居民,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拆迁安置工程。
浦东地区承担了最繁重的动迁任务,占总动迁量的近6成。经过对动迁区1年多的情况普查、广泛听取各类动迁居民意愿后,浦东新区制定了既“数砖头”又“数人头”的动迁新原则。
“50年前,爸爸背着我从乡下来到城里;50年后,我带着儿子从城里回到乡下。”这是动迁居民中流行的一句怨言。一些动迁安置带往往地处市郊,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方面跟不上,导致动迁居民生活成本提高。
为避免拆迁安置被边缘化,浦东对世博动迁基地实施定向安置,按照“精品工程”和现代化新型社区的标准,进行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安置基地包括三个社区:三林世博家园、南平小区、永泰花苑,约110万平方米。
比如三林世博家园位于浦东外环内,住宅1.2万多套,有130多种房型可供选择,4条公交线路,医院、学校、商场、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正是因为灵活贴近的政策,近20000户的世博园区动迁计划,自2005年3月底启动以来,在一年之内全部完成。
- 金融业女高管真少<<上一篇 下一篇>>YANN:上海梦想家
精彩评论
关键是你要随时知道自己当时身处何处!——4月26日去了世博会,天下着雨又是周一工作日,人依然很多,安检很严但也很松,说是不可以带水,可我带了一大瓶水过安检也没反应,我拿着一把金属柄的伞结果警报器也没叫。想去的场馆都排很长的队。不过那场面还是很壮观的。无所谓攻略的,关键是你要随时知道自己当时身处何处,另外其实现场的志愿者很重要。可惜的是志愿者自己也搞不清楚,以至于给我指了相反的方向。反正最好的办法是晚些时日去,比如6月以后,志愿者都熟悉场馆了,你才问得出问题,他们才能回答得出问题,攻略才能起效。那时,估计所有的场馆也都开放了。
润轩对新闻:上海世博会园区三日游攻略的评论
果然名副其实。
c-xx对新闻:【中日对照】世博日本馆爱称确定的评论
基本上和奥运会一个思路:我和你
旁观者对新闻:世博会倒计时400天 志愿者标志口号歌曲揭晓的评论
还是2010年标志最好看。
匿名人士对新闻:历届世博会会徽精品赏析的评论
有些会徽设计得不错,反正比海宝强多了,基本上那个海宝要么乱窜马路破坏交通规则,要么踩踏花草破坏绿化,可惜了这么好的宣传上海的机会
匿名人士对新闻:历届世博会会徽精品赏析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