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不完全爵士
- steve发布于 2009/1/14 23:12:33 | 10638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艺术 爵士 上海
-
在落笔写下文字的时候,我的大脑刚从由中国最顶级的爵士大乐队JZ big band带来音乐震撼中挣脱出来。2个小时前,我在淮海西路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里为上海外语频道的《城市节拍》(City Beat),组织了一场庆祝节目创立十周年的爵士音乐晚会。演出的阵容很强大,到场的上海观众很多,外地观众很少。
我承认摇滚是北京的,民乐是杭州的,爵士就是上海的。上海太软、太静,没有滋生摇滚的土壤。摇滚求的就是声势,而在上海摇滚乐可以存在但不可能成长,因为在这里更适合谈生活。尤其是最近,我觉得自己特别技痒,想弹贝司,像一个游走于摇滚和爵士之间的灵魂。最近常常会听摇滚乐,可能是想给自己注入一些激情和能量。
上海从来是不缺爵士乐的。1930年代,这里流行纽约最当红的爵士乐,当然更准确的说是摇摆舞。最普通的一个老头都能在我们演出时走过来说,这音乐真棒。爵士是上海的血,混血的一分子,妖娆得性感。因此,在上海开Jazz Club,办Jazz School,开播《不完全爵士》都是最适合的。我做这一切的宗旨很简单,就是那句话:让音乐生活化,让生活音乐化。好像谭盾也这么说过。《不完全爵士》只是一个窗口,我们要推出大爵士概念,通过爵士乐展示的现代人的生活,也让观众了解音乐本身及背后的故事。我们在节目里会介绍器乐,我听见介绍小号和口琴的时候,都觉得长知识。还有就是音乐家访谈,Bob James、Lawrence Fygi都是难得一见的大师。
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在我看来,就像是电影和话剧的关系,前者恢宏,后者直接。录《不完全爵士》的时候,四个机位,还配上大摇臂,导演都直呼太兴奋了。不过我自己倒更迷恋电台直播节目的味道。没那么专业性强,就是听音乐、聊生活、讲故事,饮食男女、菁菁校园,再有一些路过的艺术家的现场访谈,还有一些现场的演奏。
2000年,我刚回国的时候,写过一份《关于上海爵士音乐发展论证报告》。8年之后一看,居然提及的每一件事情都实现了。8年前的理想是办爵士酒吧、爵士学校、爵士音乐节,还有介绍爵士的媒体节目。要是让我再展望一次,我觉得要做好东西方音乐的嫁接工作。这是种撞击。比如张军的爵士昆曲,1月11日在杭州我们办一个爵士新年,就有钢琴、古筝和萧的合奏。我一直都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做的爵士音乐就会有中国味,就像美国西海岸的爵士飘飘悠悠,而东海岸的就很黑人音乐;再看欧洲的爵士,就是浪漫居多,日本爵士很工程化。
要说中国爵士,我觉得这很难去定义,也不是非要和民乐结合。我想一定要自由。不要去划条条框框,把明明很鲜活的东西框死。如果音乐人都背上一个“你要玩出一个中国爵士”的负担,太痛苦了。我也认真地思考过爵士和民乐的结合问题,民乐讲究“气”,没有和声;始于西方的爵士乐擅长和弦和律动。这两者结合不好,就像把油画弄成水墨画,不意象又矫揉造作,真的挺难。要说解决方法,不如从简单地入手,一件乐器对一件乐器地进行简单沟通,中国旋律配上西方和弦的方法值得探索。这种嫁接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一把二胡加上爵士鼓的组合,再拉一曲《康定情歌》绝对是失败的案例。我认为这种中国人做出来的爵士不能叫“民乐”,也决不是“新民乐”,姑且昭示着国乐的回归,我想叫它“更自由的行云流水民乐”。
说实话,现在的人说听爵士大都还都只停留在听歌的状态。我想通过爵士吧还有学校,还有一系列的演出让人们学会听歌声背后的配器,器乐比起人声来张弛的度要大。人声有固定的词和曲式构架,不是主歌、副歌就是前奏、间奏,而音符是很玄妙的东西,可以说是时间的艺术,一直可以变化,在每个人心里反映出来都是不同的。
很多人都喜欢问我下一步的目标,其实我想得挺简单的。我要把手头的爵士吧和学校办好,不然又是假大空地乱吹嘘了。我喜欢很电子化的Pat Metheny,还有Bob James,不过国内的爵士乐手和歌手真的都非常棒,窦唯的新民乐可以去听听,赵可最上海,像杯红酒,很有味道;团结湖是最有北方特色的乐队,做的是爵士摇滚,很大气,像威士忌;《不完全爵士》的主持人顾忠山很世界化,真正的为了世界而世界,有点“学院气”;孔宏伟的钢琴中西结合,夏佳的钢琴很浪漫;上海的管乐手很强,胡清文等至少是世界水平;李悦君(Erica Lee)的歌声很hip-hop,新冒出来的陆宣辰能自弹自唱,我很看好她。
- 奥巴马之城<<上一篇 下一篇>>专家警告给宠物穿衣损害其健康
乐学声明:乐学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评论列表
第1楼 娃娃 发表于 2009/1/15 0:42:55
这么热衷于爵士乐的人估计做不好爵士乐学校
精彩评论
针对5楼提问:假设中国父母抱持“自己已经输了但不能让孩子输给别人”的观点行事,是否可以从上述角度论断不生养孩子将比为人父母者来得理智。至少他们因为不具备potential的“出气筒”or“压力宣泄口”,而更倾向于把己之未竟心愿恰到实处地付诸行动于己之身。这些人较好地统合了自我意识,而不必回避式地寄托于外在的某个部分(延续的生命实则独立于本体)。尤其在成功人士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唔知小悦悦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爵士的感觉,似乎那些音乐和鼓点总无法落在同一个点上。步子踏不准啊。
snowbaby对新闻:Merry X'mas:John Lennon(约翰·列侬) Happy XMas MV 的评论
期待华尔街2,对之前道格拉斯的演出难以忘怀。
匿名人士对新闻:2010电影预览:罗宾汉、华尔街2、逃亡乐队、禁闭岛的评论
喜欢,听到好多经典,谢谢分享
匿名人士对新闻:视频: Coldplay 2009世界巡演日本东京站完整版 的评论
今天再补充一点给8楼的朋友:你说的“北京某一流高校一名大学生抱怨天气热,却不脱穿着的羽绒衫,是因为“妈妈没有来电话让我脱”(这是在一次教育部开会时某领导举的真实例子)。”,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完全是父母的错,我想她父母肯定有告诉他,天冷穿衣服,天热脱衣服,这样的基本生活常识,他总不会那个要那个啥了,最后都要等父母的电话,而拉到自己的身上吧!那这样的人再聪明,再有用,我都很鄙视,我觉得是废物,这种废物多了,亡国!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补充一下:你在第9楼的补充正好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我的观点,怕挤车,打车没钱啥的,不就是现在的小孩抱怨的嘛?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过来人,我的观点没有否认中国妈妈给孩子带来压力,我的观点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两全的事情,我是从中国孩子的观点出发的,既然想要受到父母们的恩惠,就少唧唧歪歪的,觉得父母给了你压力!你父母的压力比你还大!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补充一点:挤公交车算啥!只要随便看看影视中上海70、80甚至90初年代的公交车,哪辆不比现在的公车或地铁挤!不仅是上海,全国大城市估计都差不多的挤,你挤过1平米放13个人的脚的车吗?阿拉挤过!有啥了不起,不照样去参加中考、高考、面试!怕挤,自己坐出租啊!没钱?骑车啊!为什么不能自己想想办法,而只知道抱怨挤了车心情不好会考不好试。
过来人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7楼:看来我们要理一理观点:你的观点是中国爹妈对孩子只有支持没有压力,我的观点是中国爹妈在给孩子支持的同时也给了压力,甚至是转嫁了自己的压力。当中国爹妈抱怨“白养了孩子”时,你能否认来自爹妈的支持当中包含着某些压力吗?说白了,中国爹妈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来爱,但同时的代价是也没有把孩子当独立的人来对待,以致于北京某一流高校一名大学生抱怨天气热,却不脱穿着的羽绒衫,是因为“妈妈没有来电话让我脱”(这是在一次教育部开会时某领导举的真实例子)。
过来人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六楼的朋友,你说的这点恰恰是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如果让一个考生,在上海这个地方,挤公交,挤地铁,我想他一定会挤得火大,一定会没心情考试下去了!(请注意:这是父母支持孩子的表现),至于你后面说的,他们乱停车,最后靠警察来干预,这个好像和孩子扯不上关系,这应该是父母的本身素质吧!就是不是高考,他在其他地方,也照样是乱停车,不是吗?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5楼:今天高考,考场外一大堆中国爹妈等着,长宁区一考生居然有9位家人包了2部车陪来,还死占着校门口的位置(注意,这不是停车位)不肯离开,结果影响其他人入考场搞得校门口堵车直到警察来干预才肯停到稍远处。当爹妈对将如考场的孩子说“我们一辈子的心血就在这三天了”你觉得这样的爹妈是给孩子支持吗?如果是,是否同时也给了压力了呢?
过来人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瞎说! 三楼的:中国这些科院啥的,并非权威,这些数据差不多都是扯淡!换句话说,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他们对我们做的,都是为我们好,只是可能他们的方式方面有点问题,没办法,中国国情就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顺畅。现在小孩不喜欢父母安排这个,不喜欢父母安排那个,可以啊,有本事自己独立啊,不是喜欢国外吗?国外小孩几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只要你想用父母的钱,只要你想还想混大学,甚至是挑媳妇,贷房子,你就现在少废话,觉得父母管住你了,碍着你事情了,你媚外了,那你就...等你们自己长大了,养自己的崽了,就知道中国的古话“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不是说三楼的朋友,我说是现在的小孩) 四楼润轩:苏大妈在参加这个之前就应该明白,她只要参加了这些活动,她的生活就不再是她能控制的事情了。我不知道中国大妈是怎么控制别人生活的,如果只是三楼说的孩子的方面的话,我倒觉得不是控制,他们是太着急把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给孩子了,想让孩子好,说句难听的话,她们是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学好,干了危害社会大家的事情,甚至是最后还要自己买一颗花生米把他给结束了。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苏珊大妈参加活动是为了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中国大妈是为了控制别人的生活;至少手段上如此
润轩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2楼:中国妈妈是压力很大,但中国妈妈也在孩子身上找到力量,包括找到出气筒、压力宣泄口,后者占多少比重我不知道,但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有一项显示:70%多的孩子们不愿意父母强行安排他们的双休日,因为父母说自己已经输了但不能让孩子输给别人——父母关爱孩子的同时也把自己未竟心愿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过来人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楼上的,少崇洋媚外了,这大妈都整得进医院了,好吧,号称是受不了压力,而且还连连暴粗口。咱中国大妈也有胆魄,而且你知道中国大妈把他们的孩子拉扯成人,等孩子们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你知道这个压力多大啊?
皮蛋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好样的,英国大妈?中国48岁的大妈会有这个胆魄吗?我们的媒体会让她进入决赛吗?
匿名人士对新闻:苏珊大婶挺进选秀决赛:一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评论
2楼的,给点鼓励啊,人家中影好不容易从506070走近809000,已经够蹒跚了,就别再怪“步子迈得不够大”了
胖胖对新闻:中影拜年短片 恶搞自己的评论
说不定是中影的某个领导过年没事情做了,在家捣鼓出这个玩意,然后大嘴一呼:放出去!这不,到我们群众中来了~
皮蛋对新闻:中影拜年短片 恶搞自己的评论
自胡戈馒头火爆后,这类片子就如雨后春笋了,不过中影的水平似乎太差了点,一点没有幽默感,纯粹拉郎配的搞笑而已。
匿名人士对新闻:中影拜年短片 恶搞自己的评论
真的象是中影出品,偶尔出点这个,还是不错的,只要不要所有的出品内容都是这样就行,当然,如果最后加上一个,想看更多搞笑内容,请去看以上几部影片,那么不是一个很好的广告?
皮蛋对新闻:中影拜年短片 恶搞自己的评论
都不知道
皮蛋对新闻:2008美国最受欢迎电视人物Top 10的评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昨天正好买了牒,一会有时间看下去,HOHO~
皮蛋对新闻:美国演员工会奖揭晓 《贫民富翁》夺最高奖(视频、图、获奖名单)的评论
并且其1分13秒的报道长度也超过了2007年《集结号》上《新闻联播》时的1分09秒…… 冯导可以找个地方吐血去了 无良的媒体什么不好比
坚决不看对新闻:动画片“喜羊羊”上新闻联播 篇幅超过集结号的评论
啊呀,这个作者太有才了!乐学网的眼光真牛!
润轩对新闻:奥巴马就职典礼乐高版的评论
中国超女好男儿的娘家
匿名人士对新闻:视频: 《美国偶像》第八季第1集(中文字幕)的评论
好玩的,头发都还没做过什么造型呢,胡须的造型倒是出来了如此的多
chou对新闻:世界胡须锦标赛十大经典胡须【图】的评论
我想问问他们有几个造型睡觉怎么办?
paradisezj对新闻:世界胡须锦标赛十大经典胡须【图】的评论
头发可以很多造型,胡子为什么不可以哈哈
匿名人士对新闻:世界胡须锦标赛十大经典胡须【图】的评论
这么热衷于爵士乐的人估计做不好爵士乐学校
娃娃对新闻:上海的不完全爵士的评论
明星的意义就在娱乐大众,让人们平淡的生活有更多的说法。所以明星越离谱越有价值,经纪公司没事也要炒点事。大众千万别迷失了自己就行了
娃娃对新闻:明星的十年Then and now(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