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父母到哪儿都累
- Steve发布于 2013/11/3 18:02:15 | 14022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关键词:青少儿 华人父母 累
-
作为父母,孩子不是我们选择来的,无论优秀还是普通,无论聪慧还是平凡,他都是我们生命的合成与延续。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哪里做父母还是有可能选择的。于是很多父母开始权衡、比较,是在国内教子还是到国外去育儿?哪条路会顺畅平坦些?哪条路可以走得不让当爹妈的太纠结?
先说说在国内做父母,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陪着孩子走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求学之路。大多数父母都在记忆中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小小的人儿,懵懂之中就被带着学游泳、学舞蹈、学钢琴、学围棋、学英语、学奥数。不是做父母的急功近利,而是做父母的顶不住压力,只能追随社会选择标准和价值取向。当孩子连“考试”两个字还不会写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一场又一场考试。想进入任何一所北京市重点小学都是需要考试的。我曾经带孩子考完重点小学入学考试之后,看着一个妈妈和不会算算术的孩子一起抱头痛哭,挫败感从这个时候就写进孩子的人生体验之中。小学进入中学也是要考试,后面还有中考、高考甚至职称考。总之考试排满了人生的日程表。至今仍记得一直坚持不让孩子学奥数,最后迫于小升初的严峻形势,三年级开始了奥数学习。由于起步晚,那些学前班就开始接触奥数的神童们在课堂上跃跃欲试,自己的孩子无助而茫然,结果最受伤的不是孩子竟然是孩子的爸,直接带着孩子就回家了。学费不退?不退也不上这种折磨孩子的课了。办公室一位同事一大早就去一家北京著名的奥数学校报名,在经历了如同银行排队叫号一样的流程之后,把孩子送进了这所奥数学校,但这个著名的奥数学校要求父母必须陪读,坐在教室后面记笔记,一上午三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之后,老师说消化关键靠父母回去给复习。这个同事数学虽然不好但也是名牌大学的文学硕士,她去陪读,结果给孩子讲着讲着经常就把自己绕进去出不来了。深深自责之余,文学硕士妈妈就开始每周拿着小学二年级的奥数题来办公室不耻下问,办公室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才拼进这个单位大门的各路文理科精英们纷纷在小学奥数的阴沟里翻船,表示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摧残。奥数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英语,钢琴、舞蹈、篮球,滑冰等等等等。双休日,这些父母们在北京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地穿越,远远比上班累得多得多。孩子经常是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的路上在车里补觉,在车里吃饭。父母两个人轮班倒陪孩子,孩子是一个人连轴转;父母只是陪,已经不堪重负,孩子还要学,更是身心俱疲。每到星期一,这些周末狂奔的父母们办公桌前坐定,手捧茶杯咽下一口能品出味儿的清茶时,才开始对周末的超负荷运转疗伤,顺便交流下心得和各路升学考试的信息。
孩子二年级时开家长会,班主任讲了一件事情:班里一个孩子,有一天说什么也不去上体育课,所有孩子离开教室后,这个孩子抱着班主任老师哭着说:“老师我好累”,然后给老师历数了他一周内要上的六个课外班。老师也心疼孩子,希望家长适当给孩子减压,但社会大环境的竞争压力却让父母们不得不硬起心肠和孩子一起拼前途。
于是,一些像我这样信心软弱的母亲就开始另谋出路。那时听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看着各种渠道传递的信息说国外儿童幸福成长、不用拼命读书,于是在孩子即将完成小学学业时带着他远走加拿大,奔赴那片传说中的乐土。
一到加拿大,蓝天绿地,到处是儿童户外设施,到处是篮球场和网球场。孩子的心飞起来了,然后就是怎么拽都收不回来。玩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玩儿够了怎么可能坐下来学习?但玩儿够了意味着已经累得要倒头就睡。孩子每天打球的时间超过学习的时间,一度都怀疑这个孩子难道将来要从事职业篮球运动吗?这个时候中国父母心里都会发毛,这么玩儿下去,孩子真的就只剩四肢发达了。于是又回到国内的老路上,考虑着给孩子多报点课外班,至少占用他的一些时间和精力。另一种情况是,摆脱了国内高强度学习,孩子来到加拿大,新环境中语言没有过关还未建立起自信、又没有交到朋友时,上网、玩游戏成了孩子消耗多余精力、排遣寂寞的一个渠道。刚刚登陆的新移民忙于安家事物,孩子一时疏于关注就可能陷进网络游戏当中,然后家里就不得安宁了。于是拔网线、砸电脑、家长大闹游戏厅的戏码都上演了。
在加拿大,孩子不用被没完没了的作业所累,没有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了,在小学连课本都没有。但家长的烦恼接踵而至。一个中国妈妈很苦恼地说,都三年级了还画着圆圈儿数着数儿算加减法呢,每周花钱请老师补习中文,否则当家长的和这个满嘴跑英文的孩子交流都困难了,结果还是个只会说不会读、不会写的中文文盲,于是下决心要回流。我们刚从国内杀出重围,赶紧告她,孩子这个程度回去跟不上的,国内学习强度很大,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孩子可能受不了。那个妈妈竟然掷地有声地说:一定要让孩子接受一些国内的魔鬼训练,不然就废了。
在中学,孩子俨然就是到了自由王国。没有固定班级,没有班主任,都是选课走班制。更重要的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又多了一些让父母揪心的问题。加拿大同性恋合法化,吸大麻合法化,异性交往也是被鼓励的。情人节,学校会组织舞会,学校里会有人卖花,这一天收到鲜花和礼物的孩子可比成绩拿A觉得光荣多了。在孩子眼里性感是比书呆子值得骄傲的特点。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子就会穿着露背的晚礼服和高跟鞋出场,这种人生重大的时刻,学校更是给女孩子单辟出化妆间,让她们爱美的需求得到满足。朋友的女儿小学六年级要扎耳朵眼儿戴耳环,这个要求在国内是不会轻易答应的,至少学校就不允许。但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很多族裔的孩子从小就带着耳环,大环境如此,家长的过分严格就会变成孩子眼中不可理喻的苛求,斗争无果,最后也只能满足她心愿。从中学8年级到10年级,每年都有社会工作者来学校讲解性知识,然后发放安全套。孩子也可以随时去相关老师那里免费领取。同性恋不仅被写进教科书,还有资料在学校橱窗公然展示。这些都让中国父母无比焦虑,早恋已经不是最忧虑的问题,最要紧的是他们恋的是同性还是异性。一听说孩子找了女朋友或男朋友了,很多中国父母先松了一口气,还好,至少性取向是正常的,接下来再说恋爱该注意的问题吧。家长还字斟句酌地考虑怎么告诉孩子不要产生严重后果呢,孩子直截了当就把父母吞吞吐吐的话堵在嗓子里、窝在心里了:“学校有免费的安全套!”还有一些挑战让做父母的猝不及防:女孩儿跟着还在读高中的男孩儿回到家里,晚上女孩儿自己说要在这里留宿。男孩儿的父母面面相觑,立刻石化了。
在加拿大,节假日孩子不是开PARTY,就是去参加PARTY。尤其上了中学以后,社交活动明显增多,而且日益独立的他们不需要父母陪伴和接送了。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交往不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了如指掌,和他每个好朋友的家长都能建立起联络。作为父母,无法完全掌握孩子的交往人群时是非常担心的,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要去参加一个PARTY时,中国家长大多会刨根问底地了解这个PARTY的性质:在哪里,和谁在一起,有无父母监管。因为有些父母回国,直接把一大套房子留给孩子,失去监管的一群青春期的孩子聚在一起狂欢,被邻居投诉叫来警察都还不算最坏的结果,如果酗酒、嗑药再男女放纵,简直不敢想象。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作为一种存在和曾经发生的情况,不得不让大多数中国父母提高警惕。所以很多父母会让孩子把PARTY放在自己家里办,尽管会累,会吵,但不会提心吊胆,可以确保在自己眼皮底下不会出格,还可以顺便对孩子交往的人做个初步观察和判断。有一对朋友夫妇因为养的是女儿,他们更是加倍小心。首先是想方设法和孩子交往的所有同学家长建立联系,不定期地在这些家庭举办PARTY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其次是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建立起一个父母的网络群,加强联络,在孩子的信息和动向上互通有无,一有情况,马上通报。一度,朋友的孩子开始迷恋唱卡拉OK,要和同学去歌厅唱歌。父母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家里地下室打造成家庭影院了,设备功能可以PK任何一家歌厅,然后对孩子说,把你同学请到家里来唱,外面的歌厅不能去。
夏天是温哥华开PARTY的黄金季节,BARBECUE(烧烤)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常看到为人父母的朋友们给孩子的PARTY准备一包又一包肉类食材和各种饮料、披萨等等,再站在那里烟熏火燎地一盘盘烤着端上桌儿,服务着那群只知道欢歌宴饮的孩子们。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在加拿大培养孩子的种种辛苦和个中滋味丝毫不比国内的父母们逊色。做父母的,一旦这个头衔加在头上,那就是终身冠冕,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或许还可以辞职吧,做父母的是没法辞职的。你只能坚定地相信,培养孩子没有捷径,没有乐土,没有逃避,唯有陪伴和责任。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 一多
- 企业如何激发创造力?<<上一篇 下一篇>>英国“虎妈”的名校情结
精彩评论
是“放养”,还是“圈养”?——这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提出的命题,和“虎妈”的论点半点儿男女关系都没有!
匿名人士对新闻:“放养”还是“圈养”? 的评论
是我看到的迄今为止对“虎妈”的最为理性的评论!
匿名人士对新闻:哪一种育儿经更优越?的评论
陆游写过这首词吗?很差呀,不会真的是陆游写的吧,编出来的吧!!!哈哈哈!!!
lu对新闻:掀起全脑记忆系列课程神秘的面纱的评论
对自己不自信的家长才会把那么多的期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与其提前那么多时间考虑孩子可能上的学校乃至购买“学区房”(中了可恶的房地产商的道道),还不如关注孩子的当下,是否有更多的天性得以发展。
匿名人士对新闻:家有读书郎 花销直线涨(图)的评论
应为“反动学生”
刘金华对新闻:13岁女生写剧本谈婚恋引热议 郑渊洁:干得漂亮的评论
一定的环境加上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经历,我11岁被人称小反革命,16岁被打成学生。23岁关押3年后被判死刑又改判旡期。生活的磨砺人会差别很大,那位小朋友很可怜。
刘金华对新闻:13岁女生写剧本谈婚恋引热议 郑渊洁:干得漂亮的评论
真是自叹弗如
匿名人士对新闻:湖北非尖子生获20万奖学金的评论
一个人如果成功,必然有他的理由。
匿名人士对新闻:打工父亲写信教12岁儿子感恩的评论
凶猛,这个评论写了一年多时间!!!还是中国网络速度是蜗牛他奶奶,一年多才爬上网。害得我点了一篇过时的太久的新闻。
匿名人士对新闻:第三套广播体操提倡师生一起做 共同锻炼的评论
哎 就快要比赛啦 好紧张哦 还没交完呢 真希望我快点会啊 加油 ↖(^ω^)↗······································· 帆 新区中学
匿名人士对新闻:第三套广播体操提倡师生一起做 共同锻炼的评论
哎 就快要比赛啦 好紧张哦 还没交完呢 真希望我快点会啊 加油 ↖(^ω^)↗······································· 帆 新区中学
匿名人士对新闻:第三套广播体操提倡师生一起做 共同锻炼的评论
中国老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难道是变傻后就孝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儿时挨打,长大变傻?的评论
只要回忆的时候没太多痛苦的感觉,就已经是幸福了,哈哈……
匿名人士对新闻:如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的评论
童年幸福好像不太回忆得起来。
匿名人士对新闻:如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的评论
年轻的父母、准父母很有必要跟踪这个研究。
匿名人士对新闻:儿时挨打,长大变傻?的评论
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欢迎参加优培少儿发展课程,五年青少年心理夏令营经验,成效显著。http://www.upc.sh.cn/upc_dev/
优培对新闻: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评论
说得好,上海一家叫“赢在起点”的机构好关门了。或改名“输在起点”好了,这样,还有人会去报名读书吗?总之,我们应该把童年还给儿童,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将来真正长大。
匿名人士对新闻: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评论
这个十二岁的儿子是不是贾君鹏?
匿名人士对新闻:打工父亲写信教12岁儿子感恩的评论
ORZ
匿名人士对新闻:11岁美国女孩答问 见解令人刮目相看的评论
欢迎参加UPC优培的少年健康发展课程。www.upc.sh.cn
LU对新闻: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评论
欢迎参加UPC优培的少年健康发展课程。www.upc.sh.cn
LU对新闻: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评论
原来响当当里面好多都是这里来的,拼凑啊拼凑,还不如这自成一系列。现在回忆响当当宣传的时候麦妈说的,麦兜北上,是港人现实写照来的……
V对新闻:[跟麦兜学国学]清明篇:清洁、清明、情的评论
暑期补课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孩子、家长、老师都想要考好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每当到高考季节时总会引起广泛关注,要改的的确有很多啊!
M对新闻:禁补令一派威严,补习班热火朝天 学校心照不宣的评论
很多人责怪大学毕业生没有创造力,实在是冤枉了大学生们。试想阿,他们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一直是被要求“要按照正确答案”,连高考作文训练都要学生考虑“按格式写作才能得高分”,这正好是和创造力的成长环境相悖的,你说这社会舆论是否有些扭曲?
过来人对新闻: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评论
保护好孩子的“不听话”——如果这在学校中很难做到,那么就在暑假找个合适的夏令营:让孩子既安全又可以尽量放松一下。这样的夏令营,只有在师生比在1:5以内的情况才能做到,当然价格也就不菲了,但事关孩子今后长久的创造力发展,值不值?
旁观者对新闻: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评论
孩子是父母的投射。这位赵妈妈,你有这份心,你的孩子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的。祝福你啊!
咨询师对新闻:ABC小孩的教育困惑的评论
电脑迷的AD?
皮蛋对新闻:熟悉十多种编程语言,9岁娃玩电脑堪比专家的评论
手指阳光,原文出处已经标明,谢谢提醒。希望多给我们提意见,更希望能多提供些相关稿件,谢谢!邮址:getiedu@gmail.com
Lu对新闻:一个外籍学生的启示的评论
V妈没有心理学家的头衔,但做的水平比很多心理学家的水平还高呢!她给了女儿全世界最好的礼物:拥有幸福
润轩对新闻:小V妈的育女心经:小孩子偷糖吃怎么办?的评论
循循善诱的好母亲!
yangkun对新闻:小V妈的育女心经:小孩子偷糖吃怎么办?的评论